张若名是与周恩来、邓颖超、郭隆真等人同时代的学生运动领袖、我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。同时,张若名还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之一。这样一位不寻常的女性,不该被历史所遗忘。
张若名,字砚庄,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。1916年,张若名考入天津“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”,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。五四运动期间,张若名非常活跃,她与邓颖超、郭隆真、刘清扬等一道,积极发起并组建了天津爱国妇女团体“女界爱国同志会”,并被推选为评议委员、评议部部长。在此期间,她还担任了“天津各界联合会”庶务科干事及“天津学生联合会”评议委员会委员长等职。作为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,张若名还与周恩来、谌小岑、关锡斌、郭隆真等共同倡导并创建了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核心——“觉悟社”。
1920年1月29日,张若名与周恩来、于方舟、郭隆真在领导学生运动时一起被捕,遭受长达半年之久的监禁。7月17日,被捕人员全部获释。张若名出狱后回到保定。11月初,她与周恩来、郭隆真等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。
1922年上半年,张若名、郭隆真加入赵世炎、周恩来、李富春等在巴黎组建的“中国少年共产党”(后改名为“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”)。当时,“少共”经常采取互教互学的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。张若名的法文较优秀,经常担任互教互学小组会上的主讲人。在周恩来的建议下,张若名曾将小组会上的讲稿整理成文,并以“一峰”的笔名,发表在“少共”的机关报《赤光》上。后来,这些文章被团中央编入了介绍马列主义的通俗读本中。
1923年,张若名、郭隆真从巴黎迁到里昂。1924年,“少共”的书记由任卓宣(叶青,1927年叛变)担任,此人当时唯左独尊,张、郭二人在许多方面常与之有分歧。任卓宣不顾法共的劝阻,错误地决定让张若名参加列宁的追悼大会,并在会上发了言,致使张若名的身份完全暴露,屡次受到法国警察的跟踪、盘问,险些被驱逐出境。此外,任卓宣的工作作风十分专横粗暴,动辄骂人,使张若名感到十分愤慨和不满。这时,她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波动。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,张若名终于作出了脱离政治活动、退出组织、留在法国专心读书的决定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,张若名终于学有所成。1930年12月,张若名获得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,她的博士论文《纪德的态度》被里昂大学评为最优秀成绩,并获得了高额奖金。60多年来此文一直得到中外学者的赞誉。
1931年初,张若名回国任教,从事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和教学工作。她最初担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。1948年1月,她受聘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。1950年,加入“中国民主同盟”,1950至1954年间曾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8年,在云大的教师思想改造“交心”运动中,她受到不应有的打击,于6月18日含冤自尽。张若名去世后,“中国民主同盟”随即开除其盟籍。1963年,在邓颖超的关怀下,云大党委打印了一份对张若名的甄别材料,向其家属赔礼道歉。1980年,还是在邓颖超的亲自关怀下,云南大学党委为张若名作出政治结论:“张若名同志一生为革命,为人民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”,“中国民主同盟”亦随之又恢复了她的盟籍。